朱妈妈既是子弟兵的母亲 更是新时代的红嫂

时间:2014-12-30 15:55:00

1.jpg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映朝阳,映朝阳,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


儿时,我就从妈妈经常唱的这首歌中,知道了战争年代,沂蒙革命老区有个妇女叫明德英,她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义举。从此,红嫂的故事,就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今天,还是在巍巍沂蒙山峦、滔滔沂水河畔,我结识了一位10多年间拥军走了上百所军营、认了上千个兵儿子的朱呈镕。我觉得,朱妈妈既是子弟兵的母亲,更是新时代的红嫂,她的故事注定注入我的心田。


“你把采访到的最需要帮助的困难战士告诉我,我按照这个‘拥军路线图’去拥军。”


结识朱妈妈,还得从我所在部队的战士徐嘉嘉说起。


2009年11月的一天,我到边防某团五连哨所了解情况。在询问一个叫徐嘉嘉的战士家庭情况时,他哭了:“爸妈为了给我挣钱买房子,10月24日晚上去枣庄水泥厂上货途中发生车祸,爸才42岁就没了,妈至今躺在医院里,我还有个14岁的妹妹……首长,我原来还想申请转士官,但现在家都这样了,我特别为难,想年底退伍回家,挣钱养活妈妈,供妹妹上学,但我妈说‘回家门还是守国门,你应该能分得清’,让我听从部队的安排……”


我的眼睛潮湿了。我在告诉徐嘉嘉要坚强的同时,也想给他母亲胡艳红打个电话安慰一下,可胡艳红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于是,我便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尊敬的胡艳红同志,我是您儿子徐嘉嘉所在部队的政委。得知您在家庭遇到极大不幸的情况下,仍然动员儿子留在边防,独自坚强承担失去亲人的苦难,向您表示慰问并致以崇高敬意。我会和嘉嘉的战友们一起帮助您走出暂时的困难。我已决定,为您的女儿读书提供援助,直到她大学毕业……”

2.jpg

朱妈妈带着何田忠烈士的父母回到了儿子生前所在部队


胡妈妈开机后看到短信,很快给我打来了电话。原来一直没有走出丧夫之痛的胡妈妈,此时此刻正在丈夫的坟上,对丈夫说着心里话。这位刚40岁出头的母亲哭着说:“政委啊,是你救了我的命,我一定会坚强面对现实……”当时,我并没有留意胡妈妈说救命这句话的意思。


年底,徐嘉嘉被选取为初级士官。胡妈妈也被军分区官兵评为感动雪域边关的十佳兵妈妈,并受邀参加颁奖晚会。一到边防,胡妈妈就诚恳地对我说:“政委啊,部队给的特困战士家庭补助和官兵捐助的5万元钱,嘉嘉他爸丧葬费和急着还人家的用了两万,我把没用了的这3万多拿了回来……”我当即表态,这是部队和官兵给你的,你必须留下。胡妈妈当时也没说什么。可没想到,在颁奖晚会结束前,胡妈妈拎着个袋子走上台说:“我把部队和大家捐给我家的钱花了一些,还剩了一些,我带回来了,我的意愿是将这钱送给比我家还困难的战士家庭……”


胡妈妈的举动让好多官兵泪流满面。政委林晓平上台去接这袋钱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胡妈妈身高只有1米50多一点,但她的精神高度却让人无法丈量。


前进报社原副社长孙永库,听说胡妈妈的事迹后,采访并撰写了长篇通讯,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刊载。刚刚于2009年11月成立的全国首家拥军优属协会——山东省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常务副主席朱呈镕,在报纸上看到胡妈妈的事迹后流泪了:“胡艳红家就在我们临沂郯城,她和她儿子是沂蒙人的后代,我没有理由不帮她……”于是,朱妈妈开始走进胡妈妈的世界。


胡妈妈性格内向还有点倔犟,对朱妈妈伸出的援助之手有点不太情愿:“朱大姐,农村人只要勤快不懒,有5年8年的,欠人家的债也就还得差不多了……”面对这样的婉拒,朱妈妈便说:“那这样吧,艳红,我以后到部队拥军,你也跟着去吧!”多次拥军慰问让胡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特别是在儿子荣立一等功、被评为全军百名优秀班长之后,她提出了和儿子在思想进步上“比比看”的竞赛,还郑重地向镇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次,在去部队拥军慰问的路上,胡妈妈难为情地向朱妈妈透露了一个秘密:“那次车祸后,我脑袋一直嗡嗡疼,一想到孩子他爸对我的好处,我就难过,那天不知怎么的,就稀里糊涂拿了一瓶安眠药到坟上,后来看到嘉嘉政委的那条短信……”朱妈妈乐了:“艳红啊,这就叫好人碰到好人啦!以后,咱们就把嘉嘉政委他们驻守的边防,作为拥军慰问的一个点吧!”


2010年春节,寒气逼人的长白山林海雪原十多个哨所迎来了朱妈妈、胡妈妈组成的“新红嫂拥军慰问团”,朱妈妈为每个哨所送来了60箱水饺。


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朱妈妈“真人”。朱妈妈的大气风格、大家风范,给我印象深刻。而且朱妈妈智慧幽默,一见面就跟我开玩笑:“能救人一命的人,一定长寿!我是来向你学习取经的……”我赶紧说:“朱妈妈,你可不能这么说,胡妈妈家当时的情况,可能有我短信的作用,但不一定就完全是我的作用……”朱妈妈还是开玩笑:“你不愿意当好人啦?”


就是从那年开始,朱妈妈每年都到我们边防陪她认的兵儿子过年,就连大雪封山后的百里无人区八号闸和维东两个哨所,朱妈妈也非要坚持“爬”上去不可,而且这一坚持就是5年。


朱妈妈每次来东北边关哨所拥军慰问,孙永库都会赶到边防“陪”朱妈妈一起慰问,因为朱妈妈和他有个公开的“约定”:“你把采访到的最需要帮助的困难战士告诉我,我按照这个‘拥军路线图’去拥军。”5年来,重庆籍孤儿战士张晓峰、湖南“板凳妈妈”许月华、双目失明的特战精兵母亲杜娟、两年给儿子写下60多封家书教子的母亲冉晓蓉、带着父母辞世时的欠账单入伍的战士张广奇等数十个让朱妈妈感动流泪的“救助对象”,一一进入了朱妈妈宽广温暖的胸怀。


“我一定要把红嫂的使命传承下去,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拥军的行列中……”


朱妈妈的爷爷是个老红军,但朱妈妈说:“我没沾过爷爷的光,我要自己发光。”1998年她所在的工厂破产了,朱妈妈被迫下岗回家。她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从骑三轮车到卖糖葫芦,她凭着勤劳和汗水创业。2000年11月24日,“朱老大牌水饺”正式上市。水饺很快卖火了,供不应求。如今,仅企业员工就有500多人。朱妈妈的事业火了。


富了以后干什么?朱妈妈回答:“红嫂精神帮助了我,也鼓舞了我。所以,我在艰苦创业的同时,不忘沂蒙精神,把爱党、爱军、回报社会摆在了第一位……”脚踏实地的朱妈妈走上了拥军路,就不再回头。


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疫情,从电视中,朱妈妈看到小汤山医院有个女护士牺牲在了第一线,她流着泪对员工说:“人民子弟兵为了谁?是为了救咱老百姓才牺牲的。作为沂蒙人,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她带领员工们连夜赶制了5吨速冻水饺。第二天,朱妈妈连口罩都没带,就带车奔赴了小汤山医院。听说沂蒙老区的红嫂送来了慰问水饺,医院的领导有些不解地问朱妈妈:“人家往外躲都来不及呢,你怎么还敢来北京给我们送水饺,不害怕吗?”朱妈妈说得很实在:“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惦记着你们好不好……”


在朱妈妈的倡导下,2009年11月26日,全国第一家拥军协会在山东省临沂市成立,朱妈妈任协会常务副主席。走马上任后的朱妈妈说:“我是老红嫂的传承人,是一名新红嫂,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我一定要把红嫂的使命传承下去,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到拥军的行列中……”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亲切接见了朱呈镕,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更加坚定了她坚持拥军的决心。


从黑瞎子岛到三沙市,从东方第一哨到阿拉山口,在10多年15万公里的拥军路上,朱妈妈洒下了一路汗水,也收获了一路阳光。


“我在后方就是伸把手的事,孩子们在外当兵,怎能一根肠子八下扯呢!”


拥军路上,不仅有欢乐,也有感动。这种感动,是朱妈妈到部队认兵儿子时切身感受到的。


2009年,朱妈妈和数十名企业家登上沈阳军区某部的一个海岛慰问,一个叫王江伟的战士一眼认出了她,“朱妈妈,我在家时就认识你,我是苍山县的……”朱妈妈一听十分高兴,立即把电话号码留给了王江伟,并说有什么事一定及时告诉她。


王江伟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个不经意间记下的电话后来竟成了他全家的救命电话。那是2010年春节前的一天,朱妈妈突然接到王江伟哭着打来的电话:“朱妈妈,我爸遭车祸了……”原来,王江伟的爸爸上街卖菜,被大货车撞了,肇事司机逃逸,他爸爸昏迷了20天还没有醒来,住院费也拿不出来了。王江伟的哥哥王安浜也在当兵,哥俩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王江伟这才想到向朱妈妈求援。


放下电话,朱妈妈立即赶到了苍山县医院。一看到王江伟哥俩落难的样子,她的心里也非常沉重和难过。朱妈妈说,“我知道,一到过年,你们部队就有战备任务,这样吧,你哥俩马上都回部队,有我在就行!住院费的事你们不用管,肇事司机我想办法去查。”劝走了放心不下爸爸的小哥俩,朱妈妈自己担起了护理的事。没出一周,肇事者找到了,事隔一天,王江伟的爸爸也醒来了。


精疲力竭的朱妈妈回到家想睡个好觉,却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到部队拥军的一幕幕,朱妈妈发现,现在战士家庭的后顾之忧太多了,这些孩子怎么能在部队安心服役呢?从此,朱妈妈在做好到部队拥军的同时,把拥军的侧重点放在了优属上。朱妈妈说:“我在后方就是伸把手的事,孩子们在外当兵,怎能一根肠子八下扯呢!”


边防某团班长郑洪波父母因车祸双双致残,因为没钱医治,父亲躺在床上呻吟,独臂母亲不得不捡废品维持家庭,却叮嘱亲戚“瞒儿子一天是一天,他正参加全军比武呢!”……在郑洪波家最困难的时候,朱妈妈来了,为这个破碎的家送来了温暖,也带来了希望。当郑洪波戴着比武的金牌,欣喜地赶回家时,见到此情此景,他紧紧和朱妈妈拥抱在一起,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把那枚沉甸甸的金牌,挂在了朱妈妈脖子上,此时,朱妈妈也泪流满面,因为这是她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朱妈妈在一个部队拥军时,一个团政委曾问朱妈妈:“你这样管,能管得过来吗?”朱妈妈笑着说:“我管一家是一家,总要为部队分点忧。”


“哪一个当妈的能让儿子带着欠账单走上训练场呢?你现在就把你的卡号告诉我……”


给“朱老大公司”打电话找朱总的人常听到这样一句回答:“她又去拥军了!”拥军在路上,是朱妈妈的真实写照。


今年八一,在去牡丹江某部的拥军路上,孙永库给朱妈妈“汇报”:“驻辽南某炮兵团有个叫张广奇的战士太不容易了,他1994年出生,13岁没了爸爸,17岁母亲又患癌症病故了。他母亲在病故前,不放心任何亲属照顾儿子,只相信部队。因此,在送走母亲后的第4天,张广奇就应征入伍来到了部队,也带来了母亲留给他的一张13万元的欠账单。怀着感恩母亲的心,3年来,张广奇不仅当上了班长,荣立了二等功,还被团作为提干苗子培养……”孙永库还没有说完,朱妈妈早已泣不成声:“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他背着欠账单,怎么能轻松走上训练场?这个儿子我认了!”


2014年中秋节这天,在辽南一个叫望儿山脚下的野外驻训地,朱妈妈和张广奇相认了。朱妈妈对张广奇说:“妈妈这次来,主要是陪你过中秋,并把你的欠账还了,哪一个当妈的能让儿子带着欠账单走上训练场呢?你现在就把你的卡号告诉我……”


张广奇坚辞不受:“朱妈妈,我打过工,最有体会,哪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您挣钱也不容易。再说,我现在也转士官了,每月都有工资,哪还能要妈的钱呢!”


刚才还是满面春风的朱妈妈不高兴了,瞅瞅眼前的这个兵儿子,心中又有一种欣慰:“一看这孩子,就有一种自强自立的骨气。”没想到,直到朱妈妈离开部队,张广奇的思想工作也没做通。


回到临沂,朱妈妈收到了张广奇发来的短信:“妈妈,我再也不孤独了!因为我叫妈有人答应了!过去,听到战友和妈妈通电话时,我就忍不住悄悄流泪……我想妈的感受,没有任何人能理解。请妈妈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在部队好好干,守好国防。但钱,儿子不能要……”


“广奇在部队这3年接受的磨练,会陪伴他一辈子。自立自强,应该成为这代孩子的精神食粮。”朱妈妈一边看短信一边流泪,直夸这个兵儿子懂事。


但姜还是老的辣。很快,朱妈妈做通了张广奇大姨的工作,背着张广奇悄悄把欠账单上的钱还了。由此,朱妈妈还萌生了一个新想法:“我想每年拿出30万元,设立一个‘强军尖兵’奖励基金,鼓励我的兵儿子们都像广奇那样,年年立功,当好兵,当尖兵……”

3.jpg

朱妈妈给孤儿兵儿子张晓峰买来保暖内衣,让他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


“类似这样的烈士家,在国家政策还没有完全覆盖前,我要尽我的一点力来管。”


2014年的中秋月圆之际,注定是让朱妈妈动情之时。那天,孙永库随手从采访包里拿出一份7月23日的解放军报,递给朱妈妈说:“这是军报一个叫李鑫的记者写的一篇人物纪实《英雄永久的宿营地》——《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后续故事,你先看看吧。”


看了一会儿,朱妈妈的泪水就决堤了。她缓缓放下报纸,用手揉着眼睛说:“看了心里难受……一个烈士牺牲了30年,他的父母因为家里穷,拿不起路费,没看过儿子,也不知儿子埋在哪里,这个田妈妈家,我要帮,类似这样的烈士家,在国家政策还没有完全覆盖前,我要尽我的一点力来管。过去,我还不知道这类情况,下一步,我想把拥军优属的‘属’从军属扩展到烈属上。过些天,我去重庆看田妈妈,再陪她一起到云南上坟看英雄……”


12月14日,朱妈妈先赶到重庆慰问田妈妈,然后陪同年过八旬的烈士双亲,乘飞机,倒汽车,包出租,一路颠簸,马不停蹄地来到云南屏边烈士陵园。一见到儿子何田忠的墓碑,田妈妈就泣不成声:“幺儿,妈妈上次对你说跟你永别了,因为妈妈都80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了,但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和你爸今天又来看你了……”而此时,一路开朗乐观、走路虎虎生风的何爸爸靠着墓碑坐在地上,双手捂着脸,老泪纵横……


“小朱,大家都叫你朱妈妈,我今天也替儿子叫你一声朱妈妈。在你们的帮助下让我又一次来看儿子,但我还有一个愿望,我和他爸都想去儿子当年牺牲的地方,看上一眼……”田妈妈泪水未干,就对朱呈镕提出了这个让大家都感到意外的要求。“田妈妈,你儿子把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一个烈士母亲的心愿呢?走,现在我们就去!”12月18日,朱妈妈带着烈士双亲,赶了9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来到儿子牺牲的边境某高地,实现了老人埋藏在心底长达30多年的心愿。


已经92岁高龄的老红军余新元,那天看到《英雄永久的宿营地》这篇报告文学后,感动不已。在得知朱呈镕要带烈士双亲去云南给儿子扫墓的消息,也拿出6000元钱,让朱呈镕帮忙转交给烈士父母,作为他们下一次看望儿子的费用。余老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田妈妈伟大,你的儿子永垂。


“我每天都能收到兵儿子的短信,听到他们进步的好消息,对我来说,这才是最幸福的事。”


时光在奔波的路上逝去,皱纹也在渐渐爬上脸庞,但朱妈妈却一如既往地行走在拥军路上。


有人曾不解地问朱妈妈:“如今国家富裕了,部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你再送那些水饺、鞋垫有多大意义?你倾其所有拥军能起多大作用?”朱妈妈感慨地说:“跟战争年代比,部队没有那么苦了,我拥军送去的那点东西和钱也确实起不了多大作用,但这代表的是咱老百姓对部队的感情,传承的是‘红嫂’精神,不能国家太平了,就把军队忘了。平时军民一条心,国防才稳固,和平的日子才能过长久。”


朱妈妈还常跟员工讲:“包的是饺子,讲的是良心!虽然我不是最有钱的人,但我明白,没有军队创造的和平环境,也就没有企业的今天。我们拥军获得的荣誉很多,但我每天都能收到兵儿子的短信,听到他们进步的好消息,对我来说,这才是最幸福的事。”


11月15日,朱妈妈出席了在太原召开的全国关于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的会议,她在会上表态,明年占地160亩的新厂竣工之前,将免费培训1000名退伍军人,并准备招聘至少500人到自己公司新厂上班,让更多的退伍军人就业安家。


2015年的元旦、春节快到了,朱妈妈的拥军记事本“日程”也是排得满满的——


“年底,去云南边防部队慰问。”


“元旦前到涪陵,给已经退伍的兵儿子张晓峰张罗婚事。”


“春节期间,到沈阳军区某红军团、第208医院,慰问驻马里维和部队和抗击埃博拉病毒医护人员的官兵家属。”


……


老红军余新元很少给人题字,却给朱妈妈送了一面锦旗:最美兵妈妈!余老说:“她这个拥军模范,经得起兵心的检验。她被宣传,是她的意外收获,她不被宣传,是她做人的本分。”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朱妈妈天天哼唱的这歌声像沂水河那条飘动的传奇玉带,日夜深情地流淌,分秒无声地滋润,象征着拥军优属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流淌中传承,在滋润中延续,一茬茬,一代代……


标题书法:周剑初 


题图设计:贺 勇